德 育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本大纲主要讲的是狭义的德育,亦学校德育。
(二)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的
活动。
(三)学校德育的特点
1、永恒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3、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4、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5、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相同历史不同继承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
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或结果。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
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
准。
过程。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包括: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4、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三)德育目的作用
德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选择、协调、控制。
二、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定义
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
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德育工作的
针对性和有效性。
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
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2、理性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结构及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
约的要素构成,这是德育的基本结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客观存在)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多种开端)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目标与方向
(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
个人。”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学校 家庭 社会合一)
(五)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马卡连柯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九)知行统一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最基本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劳动
(四)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 (特殊而重要)
三、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法 (二)榜样法 (三)锻炼法 (四)陶冶法 (五)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六)品德评价
第五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皮亚杰 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知
二、体谅模式 彼得·麦克费尔 情
三、社会模仿模式 班杜拉 行
四、价值澄清模式 系统价值观